乳糖不耐受指的是人体在摄入含有乳糖的食物后,无法完全消化乳糖,从而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,如腹胀、腹痛、腹泻、肠鸣等。成人突然出现乳糖不耐受,主要与年龄增长、饮食习惯改变、肠炎等因素有关。
1、年龄增长:随着年龄的增加,人体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活性会逐渐下降。乳糖酶是分解乳糖的关键酶,其活性降低后,乳糖在肠道内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。未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,被肠道细菌发酵,产生大量气体和有机酸,刺激肠道,导致腹胀、腹泻等乳糖不耐受症状出现。
2、饮食习惯改变:若成人长期不摄入乳制品,肠道内的乳糖酶产生量可能相应减少。当突然改变饮食习惯,大量摄入含乳糖食物时,肠道内有限的乳糖酶无法及时分解乳糖。乳糖堆积在肠道,引发肠道功能紊乱,从而出现腹胀、腹痛等乳糖不耐受的表现。
3、肠炎: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炎,如病毒、细菌感染导致的肠道炎症,会损伤小肠黏膜。小肠黏膜受损后,其表面的乳糖酶合成和分泌减少。即使原本肠道能正常消化乳糖,在肠炎发作后,也会因乳糖酶不足,无法有效分解乳糖,进而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,且肠炎期间,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整体下降,会加重这种不耐受的情况。
若成人突然出现乳糖不耐受却不治疗,长期的腹胀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干扰日常的工作、学习和社交活动。频繁腹泻还可能导致身体脱水、电解质紊乱,影响身体正常代谢。长期因乳糖不耐受而限制乳制品摄入,可能造成钙、维生素D等营养素缺乏,增加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病风险。
预防成人突然乳糖不耐受的措施
为预防因年龄增长导致的乳糖不耐受,即使日常乳制品摄入量少,也可定期摄入少量含乳糖食物,刺激肠道持续产生乳糖酶,维持其活性。同时,可适当补充益生菌,调节肠道菌群,促进乳糖的消化吸收。预防因饮食习惯改变引发的乳糖不耐受,若要增加乳制品摄入,应循序渐进,从少量开始,给肠道足够时间适应。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乳制品,如舒化奶、酸奶等,既能摄入乳制品的营养,又可减少乳糖不耐受症状。预防因肠炎导致的乳糖不耐受,要注意饮食卫生,避免食用不洁食物,防止肠道感染。若患有肠炎,及时就医治疗,促进肠道黏膜修复。在肠炎恢复期间,根据肠道恢复情况,谨慎摄入含乳糖食物。